咨询热线:13519199192
时间:2021-11-25 浏览量:0 次字号:AAA
串通投标行为在招标投标领域较为常见,因其隐蔽性强,且部分疑似串通投标的行为认定困难,简单粗暴地处理会导致投标人不服,甚至起诉到法院,给招标人、投标人、评标委员会甚至行政监督部门带来很大的负担。本文就疑似串通投标情形进行分析,并总结一些防范措施,供同业参考。
目前,招标投标领域投标人串通投标的情况屡见不鲜,据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网显示,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仅安庆市就已通报300多家企业涉嫌参与围标串标,其中2019年安徽省安庆经开区天宝新苑、站东花园小区改造工程施工项目这个仅有826万元的旧区改造项目,416家企业竞争投标,其中竟有146家的标书高度相似,被判定为投标人“串通投标”,没收投标保证金合计2336万元。
根据当前招标文件范本的规定,招标人可以没收有串通投标行为的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由于此规定会对投标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经常遇到被判定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不服评审结果,对招标人、评标委员会甚至行政监督部门进行起诉的案件。使用“串通投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就能查到6700多篇相关的审判文书。
在实际的招标投标环节应该如何做好防范措施才能进一步降低双方的争议呢?
串通投标的法律法规
《招标投标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也规定“禁止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并列出属于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的五种情形:
(1)投标人之间协商投标报价等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2)投标人之间约定中标人;
(3)投标人之间约定部分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者中标;
(4)属于同一集团、协会、商会等组织成员的投标人按照该组织要求协同投标;
(5)投标人之间为谋取中标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而采取的其他联合行动。
但这些情形都属于投标人在私下场合进行密谋,一般不留书面证据,评标委员会在评标过程中几乎无法发现。为了便于评标委员会通过分析投标行为及投标文件对串通投标情形进行判断,《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作出了“视为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情形的规定:
(1)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编制;
(2)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投标事宜;
(3)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为同一人;
(4)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或者投标报价呈规律性差异;
(5)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
(6)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从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的账户转出。
这些情形评标委员会在评审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投标行为、投标文件而找到蛛丝马迹,特别是使用电子化招标投标平台的,很多投标行为在电子招标投标平台中均有记录。但是,出现这些情形也不都是必然存在串通投标的事实,且在实操中还存在若干细化的行为和上述六种情形不能直接对应,认定上还存在争议,导致相关诉讼案件较多,占用招标人、投标人甚至行政监督部门较多精力。
下一页:竞争性谈判与招标的区别是什么?
近日,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强调鼓励在采购招标等工作中依法合规使用信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