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3519199192
时间:2023-02-03 浏览量:0 次字号:AAA
资金之于企业,犹如血液之于人体,资金是企业开展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经营不善,经济效益滑坡,利润出现亏损,往往首先会在资金周转状况上有所体现。
从千禧年开始,过去的20年对于建筑业来说,正如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所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国建筑行业从未像过去20年如此蓬勃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建设投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给建筑从业者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行业规模扩大的背后是愈加激烈的竞争,全国建筑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4.7万个增至2019年的10.4万个,尤其是房屋建筑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行业之一,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近身肉搏。为获取市场份额,一些建筑企业不惜相互压价。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他行业头部企业也进入建筑业想分到一杯羹,有掌握云技术、成熟智慧建造方案的阿里巴巴,有持巨量资金的平安,这对原本已经面临市场竞争、规模扩张压力的众多建筑企业来说,无疑是降维打击。
在行业僧多粥少的时代,资金紧张已成为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运转、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资金流动量大,但建筑施工企业资金周转仍然困难,众多企业的领导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求缓解资金紧缺的途径,以维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让企业在严峻的建筑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找到解决资金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问题的本源,资金为什么会紧缺?
一、资金紧缺的外部因素
1. 建筑市场大环境
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来讲,当前建筑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在市场经济底层逻辑上,处于放量供给的供应方盈利就受到了制约。现阶段生产建筑商品的生产商“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根据供求曲线(图1),供给持续增加,结果就会导致价格进一步降低,即使企业一切运转良好,在市场大背景下,盈利空间也会被压缩。同时,由于供过于求,建设方处于主动市场地位,即买方市场。出于逐利的原始特性,建设方、业主等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设定诸多霸王条款,而施工方为了承接项目不得不接受,因此在合同签订时,建设项目即存在潜亏风险。
图1 供求曲线
政策调整影响了市场走向,“十三五”以来,党中央严控政府性楼堂馆所的新建,同时国家坚持“房住不炒”,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针对炒房、炒地产等经济过热行为进行适时调控,破除“房地产依赖症”,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作为身处下游行业的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也受到严重影响,举步维艰。
2. 地方政府保护及相关政策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出于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保护下属企业经济利益、增加行政收入、税收收入等目的,设置一些资金门槛,如缴纳一定的施工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资保证金等,这无疑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一些地区还有特殊的审批、备案事项,或要求外地企业注册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或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入省(市)手续等等不合理的准入条件,或开工前置行政条件,为建筑施工企业承接项目增加了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地方政府出台了若干环境保护措施,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正常、有序的施工,停工期间的人工成本、机械成本大,加之混凝土、碎石等相关地材价格也随之调高,导致材料成本不断增大,企业资金压力加大。
3. 建设单位的要求及工程款支付
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阶段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资金情况:
(1)投标。投标前,要求开具保函或缴纳投标保证金;投标阶段,凭借竞争优势地位而压低价格;签订施工合同时,要求缴纳履约保证金,还有部分业主、建设方拒绝接收银行保函,用施工单位缴纳的保证金支付施工预付款。
(2)施工。通过减少施工方提交的工程量、随意变更图纸工程量及施工工序等不良行为,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3)资金使用。存在过度监督现象,使施工单位在资金运用上僵化,不能灵活决定资金使用。
(4)结算。在结算阶段进行合同签证,变更工程量及相应的进度款支付,故意增加审批环节,延长工程款支付时间。
(5)保修。业主、建设方会扣留高比例质保金、延长质保期等。
此外,拖欠工程款近乎成为业内普遍操作。建设领域法制不尽完备,信用体系不健全,加之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有增无减,严重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收款措施,建设单位能拖则拖,以各种理由竣工不决算或决算审价机构久拖未决,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越来越大、账龄越来越长、资金不能正常地流入企业,导致企业变现能力弱化,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同时大量生产资金被无偿占用,致使资金周转血脉不通。建筑施工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戴着“镣铐”经营,生存受到威胁。
二、资金紧缺的内部因素
1. 垫资施工成为普遍现象
垫资已经成为建筑业内公开的“潜规则”,一些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从开始立项资金就有缺口,前期的概算为达到立项目的往往按低标准测算,而后即要求施工方垫资。没钱的开发商更是要找有钱的建筑施工企业来垫资做项目。施工方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明知垫资有风险,一想僧多粥少,能接到项目就很好了,尽管满腹怨言,却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垫资进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以投资拉动施工的“伪投资”项目,看似投资,实则垫资。众多建筑企业通过少量投资获得大额建设工程,建筑业本质是服务行业,以轻资产为主,靠自有资金投资拉动建设业务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投资后期,极有可能由于主投资人的后续资金问题,施工方不得不接收整个项目,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危及生存。
2. 成本开支增加
随着监管部门对施工方工程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收费也随之而来,如标牌费、文明施工管理费、环保费等非生产性费用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正常工资收入增加、工资附加费等相应的提高,五险一金社会保障费用不断增加,金额越来越高,加之工人工时费上升,致使企业管理成本越来越高,人工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同时,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多,工程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投入产出不平衡,致使企业资金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3. 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流动资金除了小部分从税后利润中提取补充外,大部分流动资金或靠向银行借贷解决,或通过资产证券化、永续债、债转股、可转债、基金等合理金融工具盘活资产。由于受“重产值、轻管理、重投入、轻效益”的观念影响,传统建筑企业领导人资金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资金管理不够、措施不力。资金分散,集团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等多头开户,且这种账户数量多达数百个,甚至上千个。企业无法进行资金集中管理,难以统筹和安排资金,资金运行效率较低。
4. 内部管理不力
项目资金收支计划考虑不全。招投标期间,多数建筑企业主要关注造价、经济、技术等内容,而与资金直接有关的工程款支付方式、支付具体要求,以及支付条件等重视程度较弱,或者计算比较粗略,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资金不足,往往造成项目管理的被动局面。
项目施工中无资金计划。在建设阶段,资金使用计划未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和合同付款协议编制,或编制水平较低。工程款收支、缺口或结余情况不详,工程款未按合同约定及时收回和支付,导致与供货商、分包商后期的矛盾大大增加,当矛盾调解无果、累积越来越多,诉讼将是最终选择。
预算管理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项目部要求做精,但预算管理制度没有以工程施工项目为单元精细化管理,对工程项目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良好的资金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经营更上一个台阶,踏上天堂之路;与之对应,如果资金管理相对较差,企业只能一步步走向破产的“地狱”。解决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是一项长期工作,搞懂了建筑施工企业为什么资金会紧缺,才能对症下药、弥补短板、强化自身的资金管理能力,充盈现金流,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日,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强调鼓励在采购招标等工作中依法合规使用信用报......